一、石灣陶師祖廟的歷史 在南宋時期,由于戰亂,山西霍州窯陶工因避戰亂逃難經南雄珠璣巷至石灣,繼續從事制陶工作,并在石灣水巷建起第一座陶石廟陶師廟(約1273年),該廟很小,像土地廟,面積約30平方米,這是因為霍氏陶工是逃難到石灣,他們當時經濟上很困難,所以該廟建得很小。
中原陶工大量遷到石灣后,石灣陶業興旺發達起來,在明代時,水巷的那間小陶師廟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故各行陶工籌款興建規模宏大的第二座陶師廟。據同治《南??h志》記載,第二座陶師廟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位于石灣蓮子崗東麓(今化機廠),“祀虞帝舜于其中,石灣鄉三窯同建”。明代時石灣稱為石灣鄉,行政地域劃分為上中下三約,其中??谝粠樯霞s,鎮中心則以當時尚存的三丫涌為分界線,次涌以西屬中約,此涌以東則為下約。而明清時期制陶業內部的窯區劃分,亦沿此行政區域分為上中下三個窯區。上述記載所說的“三窯同建”,實即為整個制陶業集資組織興建之意。此后又經清代嘉慶年間、同治九年(1870年),光緒年間及民初1926年等多次重修擴建,以至于規模越來越大,裝修越來越精美。其中1926年最后的一次大修擴建,是由羅積廷(石灣著名老中醫羅惠良之侄,時任陶業橫耳行主事)發起的,得到了瀾石黎涌華僑巨商簡照南以及“佛山蓮華行車公司”的大力資助,除修葺、完善原有的主體建筑以外,還增加了花園及外圍商鋪等設置,使之功能更為齊全。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鐵蹄踏進石灣后,石灣受到嚴重的破壞,陶師廟也隨之被毀。
陶師廟是石灣“四大古跡”之一(另外三處是豐寧寺、蓮峰書院、高廟),是石灣陶瓷史上最鼎盛時期的象征,是石灣標志性建筑,不僅早國內,而且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一帶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響力。陶師廟被毀之后數十年來,每當談起該廟,老一輩的陶工們往往扼腕慨嘆,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事實上,該廟建筑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精美壯麗,為佛山所有手工行業祖師廟最,歷來被廣大陶工視為制陶業輝煌成就的驕傲和標志。原來的江佛公路上,在陶師廟被毀數十年的情況下,仍然設有“陶師廟”的站名。解放后,在國內及海外陶瓷業界和關心陶瓷的社會各界人士及石灣人民,多次多方奔走呼吁,提出重建的動議。經過多次研討,廣泛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目前重建陶師廟的條件已趨成熟。
二、第二座陶師廟的結構
據清代道光年間編纂的《南??h志》卷十二“建置略四·壇廟”項,有“陶師租廟,在石灣蓮子崗”的記載,以及人們的回憶,陶師廟大門的豎式匾額上書陰刻題“陶師租廟”,這是廟的正式名字,“陶師廟”是群眾俗稱。
據老一輩陶工的回憶,民初時的陶師廟相當宏偉壯麗,氣勢不凡。其建筑群規模宏大,大體坐東北向西南,屬三進兩廂式總體平面布局。平面呈長方形,建筑群正面(西北—東南)總面寬約50米,縱面(東北—西南)總進深約70米,占地面積約3700平方米。 本網聲明:歡迎以任何方式轉載及引用本站所有文章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未經本站及相關攝影師書面授權,不得使用本站的攝影圖片,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攝影師電話:13542510022)
[NextPage]
陶師租廟戰地廣闊,廟前為花崗石地堂,廟為磚木結構,上蓋綠玻璃瓦。據調查,起建筑群總體格局,尚保留著明代建筑的大規格和空間闊落的特點,因經清代多次修葺,建筑物又帶有濃厚本地明清時期廟宇式建筑的風格,為硬山頂鍋耳式封火山墻磚木石結構。廟宇主體建筑為三進,由沿東北—西南縱軸線依次排列并漸次生高的山門、前殿和虞帝殿組成,屬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陶師租廟東西兩側的齋廊建筑向前凸出約5米,門面呈“凹”字形狀,設門口五個,門前有大石獅一對。
一進的山門之內之左右兩側設有神龕內置有其他的制陶先師神像,左側為“陶正寧封子先師”(陶正為掌陶職官名,寧逢子是古代著名兩個陶正之一,是黃帝時的陶正),右側為“唐代賢相宋璟先師”。山門之后是一個寬闊的大院落,進深10米有余,東西寬直至左右齋廊之前,庭院左右各植有大樹一株。
二進的前殿比其前院高約60厘米(三級石),是一個前后開敞式的四拄大殿,進深約15米,殿中陳設有紅木深案、陶塑深案裝飾及陶制香案燭臺及祭器等物。前殿與三進虞帝殿之間亦有一天井院落,進深約13米。庭中有一八角香亭作祭祀進香之用。
三進的虞帝殿亦比其前院高約60厘米(三級石),該殿是一個正面開敞式的四拄大殿,進深約15米,后墻前的明間正中為一大型神龕其內有近兩米高的虞帝坐像,其前面的紅木神案上,還有供神誕出游活動用繁榮虞帝“行宮”坐像,約有近1米高。虞帝像的左右,設有附神龕,其內各有多為神像,左側神龕內其中的三位為“陶朱公(即“造缸先師”范)先師”坐像,右側神=內其中兩位為關羽(武財神)坐像、“五顯華光”(能降妖伏魔、陶業之保護神)坐像和另一神像。
廟宇建筑的左右兩側,均有寬闊的青云巷貫穿建筑物的首尾,寬約3米,以作為廟宇主體建筑與左右兩廂的間隔。青云巷外側的兩廂,即為齋廊,亦依隨主體建筑的地臺貫穿首尾,建筑坐向則改為東西向,如此大型的齋廊,原特為各制陶行業祖師誕(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六和八月二十二為陶師誕,舉行盛大的祭陶師活動,俗稱“春秋而祭”)祭祀時齋戒會餐之用,每側的齋廊按當時的習慣,設六人一桌,兩齋廊的面積則可容納近千人在內就餐。平時,陶師廟并無閑置,在非陶師誕期的漫長日子,廟內大多的場地被劃為鋪位出租,此地是陶工和市民經?;顒雍唾徫锏膱鏊?,是石灣一個非常熱鬧的商業區,有石灣六景之一“蓮峰晝市”之稱。
陶師租廟的興建和歷次重修擴建,除了各制陶行業按自己的經濟實力出資捐助外,各個行業都會把自己行業精心燒制的、最為優秀的陶制建筑裝飾藝術品送到廟中裝置,作為陶師租廟的裝飾藝術構件,務求使該廟成為裝修最豪華、最具觀賞價值的藝術殿堂。陶師租廟的三進屋頂上均為典型的瓦脊公仔,每進的屋頂上均有陶珠,其中中間的一進的瓦脊上有一顆直徑約40厘米的紅釉陶珠,據說當時燒的紅釉是采用有黃金等名貴釉藥。該珠紅光閃爍,熠熠生輝,特別在太陽偏西之時,陽光照射,更顯光芒奪目,此紅釉陶珠堪稱石灣陶的珍寶。陶師廟被毀時,民間對寶珠的去向有兩種傳說,一說是當時被打爛為碎片,有人拾其碎片加工為紐扣;一說是現在流落在港澳一帶,為私人收藏。
1926年重修時,廟旁一帶拓展為陶工公園,建有六角亭一座。該亭是由“佛山蓮華行車公司”贊助,化工機械廠1966年在這里辦廠后,一直保留到70年代,今已無存。
三、陶師租廟祖師和廟址的有關傳說
(一)陶師虞舜的來歷
虞—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在夏朝以前(即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舜所建。舜又名重華,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給他的,舜是上古的一位名君,是黃帝石灣八世孫。他父親名叫瞽叟,母親叫握登,握登夢見玉雀入壞,逐生下重華,他生得龍顏大口,身高七尺,他的妻子叫娥皇、女英。他的弟弟叫阿象。
舜帶領群眾在河東的歷山,開荒種糧。在雷澤哪個地方捕魚捉蝦,在黃河之濱的壽山制作陶器,他所制作的陶器件件精良,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說的是舜在歷山一帶帶領人們從事耕作、漁獵、制作陶器,所作陶器都不粗陋。因此在黃河之濱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的陶瓷產區的陶工們,都尊奉虞舜帝為陶師。
在南宋時期,由于戰亂,山西霍州窯陶工因避戰亂逃難經南雄珠璣巷至石灣,不但帶來了中原文化制陶技藝,豐富了石灣的制陶術,同時還把對虞舜制陶的精神信仰也帶到石灣來了。
(二)陶師廟址的傳說
在舊社會里,到處都有很多蚊蠅,但在陶師廟的大殿里,卻沒有蚊蠅的,不知底細的人,都覺得很奇怪。其實這是因為羅隱曾經在這里睡過覺,并說這里不會有蚊蠅。
羅隱生于宋代,與晁蓋、宋江等同輩,本是真命天子,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原定是他打江山的手下,擁他為帝,潘金蓮是他的皇后,這一切都是為他稱皇作準備的。但是因為羅隱的母親在灶君面前說了一句話,結果全盤計劃都給推翻了。
羅隱年少時的鄰居萬姓人家經常欺負羅家,羅隱的母親有一天下廚煮飯時氣憤不過說:“我們羅家將來若有出頭之日,一定要下萬家人?!边@句話被沒有文化學問的灶君老爺聽到了,在當年年底上天上玉皇大帝匯報時說:“羅隱要在成功之日,殺萬家人。”玉帝大怒,這還得了,若按原定計劃,封他為皇,凡間豈不是億萬人頭落地,血流成河,生靈涂炭,于是馬上取消羅隱為皇的資格。玉帝命勾魂五鬼,換掉他的貴骨。當羅隱被五鬼換骨的那天晚上,全身疼痛得不得了,大喊大叫,他母親見他這份慘狀,就大聲對他說:“兒啊,你咬緊牙關啊?!庇谑橇_隱大力咬緊牙關強忍,這樣全身所有貴骨都給五貴換掉,惟獨那副皇帝金口牙齒沒有被換掉,因此他說的話,還是很有效的。
羅隱當不成皇帝,就當了個乞丐,他每天吃無定時、睡無定處。一晚他睡在大霧崗與蓮子崗之間的一塊地上,經過的村民告訴他說這里蚊蠅特別多,不能在這里睡。羅隱說:“不會,這里不會有蚊蠅。”因為他的牙齒是皇帝金口,從此,那快地方,以后都沒有蚊蠅。
經過幾百年后的明代嘉靖年間,石灣陶業發展起來,宋代興建的水巷那間矮小陶師廟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全行業的陶工決議興建一座大型陶師廟,請來了大名鼎鼎的風水大師賴布衣為陶師廟選址。賴布衣發現了大霧崗與蓮子崗之間羅隱睡過的那塊寶地,他看出這地有龍氣,在此建廟,將來石灣陶業一定有大發展,于是石灣陶工聽從了他的建議,就早羅隱曾經睡覺的地方建起了陶師廟。賴布衣離開石灣時,給人們留下了一首詩。詩曰:“大霧過小霧,中間有條路,若然找得到,代代出部部?!保ú坎空呔褪嵌Y部、兵部之胃也)。當時賴布衣沒有找到這個穴位。
(以上資料根據原石灣區文化局副局長梁詩裕,原梁圓博物館館長陳志杰,石灣陶瓷歷史名人霍流芝、何汝文、何熾垣,98歲石灣老人羅銘等人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石灣街道陶師廟籌建領導組 本網聲明:歡迎以任何方式轉載及引用本站所有文章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未經本站及相關攝影師書面授權,不得使用本站的攝影圖片,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攝影師電話:1354251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