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會——石家莊市盛世長安小學
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但是童年留給我們的美好,永遠定格在記憶里。童年時玩泥模子的回憶,又清晰起來,難以忘懷,現把它作為一項民間藝術介紹是毫不為過的。
小時候,玩泥模子,先把挖到的膠泥摔熟,摔成一個長條,然后用細線割開,割開的截面上沒有大的氣眼,就算合格原料了。再把泥揪成一小塊,拍成扁片,摁進模子,等上一會兒,然后摳出來,模子上的花紋就凸現出來了。小小的泥模子,只像一個小月餅,上面的花紋卻各式各樣,有喜鵲登梅,人物,怪獸等等。小孩們刻完了,要相互比賽,看誰刻得更好,更清楚。有時候,我們還把刻出來的泥片曬干,大人做飯時,我們就放進灶膛去燒,希望想燒成后(陶)那個樣兒的。然而,試過很多次,小心翼翼的從灶膛里掏出來,卻總是燒成黑乎乎的一片,有時候,還聽到叭的一聲中變成碎片,偶然一次,燒成了,讓大家看,卻只有一角微微發紅而已。
少年的生活回憶,雖然過去幾十年,當年的趣聞軼事,一下全涌上腦際,歷歷在目,我們的玩具,給我印象最深的,還完全是腳下那片土地所產出的,我們玩泥土,吹柳笛,撈蝌蚪,撲青蛙,摔泥炮,吹泥土制做的泥哨,在泥土里劃出棋局,甚至,用沙土作藥,敷在劃破的傷口上。時間像推土機一樣清除了歷史遺留的習俗碎片,把它們碾碎,鏟進記憶的回收站,童年和泥土的味道,都偶然泛出親切的氣味,浮蕩在潛意識的邊緣。
而今,我在教室里,給孩子們上陶藝課,看同學們把一塊泥巴變成一件件屬于自己的作品時,帶給他們的無限快樂和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下課鈴響了,他們依然捧著自己的“寶貝”作品,遲遲不愿意離開……。當我看到孩子們稚嫩的小臉上飛揚著成功與快樂時,我的心也被快樂溢滿了,泥土給了學生創作的靈性,我被這小小的泥巴而感動,對泥土充滿迷戀。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滋養萬物的根基,泥土不但能生長出莊稼供我們食用,泥土還能在我們手中化為建筑,為人類遮風擋雨。泥土制成的陶瓷,傳承了文化的藝術生命,泥土文化從史前時期伴隨著人類的創造勞動而產生,又伴隨著社會逐步向精神內涵上延伸。人類發現了泥土和火的秘密……最早的是土陶,看似最平凡的泥土,卻是人類文明的源頭,凝結了先人的智慧,蘊含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文脈,是人類精神與泥土交相輝映的靈性之光。陶瓷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窯火生生不息。我將繼續奔走在這條“泥土路上”借助泥巴認識自己,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陶瓷文化,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