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城鳥瞰 攝影:黃志忠
大埔陶瓷在百屆廣交會簽下訂單300多宗,總值近1億美元
上月舉辦的百屆廣交會,大埔縣收獲豐碩的成果:80多家陶瓷企業參展,新開發的1000多個品種送展,簽下訂單達300多宗,總值近1億美元。
在高陂鎮新馬陶瓷有限公司赤山新廠區的辦公樓內,記者見到剛從廣州參加完百屆廣交會回來的楊總經理,他正與好幾位技術人員商討落實客商的工藝方案。
楊總興奮地告訴記者,在百屆廣交會上,公司最新推出的60多個陶瓷新產品,簽訂了近1000萬美元的的出口合同。過幾天還有幾位客商要親自到企業來參觀,商議更大的合作項目呢!
3萬人從事陶瓷生產
走進大埔,萬山圈子中,河溪密布瓷山綿延。據地質探明,大埔瓷土蘊藏量多達5億多噸,名列全國前茅。
大埔和陶瓷結緣已有700多年歷史。自宋代以來,一批批精美的陶瓷工藝品在這里問世,飄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
大埔縣的陶瓷主產區位于該縣南部的高陂、光德、桃源、洲瑞等鎮,瓷區人口達13萬人,直接從事陶瓷生產的達3萬人。
大埔陶瓷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在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洗腳上田的農民辦起了家庭小作坊,加入到大埔陶瓷生產的行列中來。靈活的機制,使得他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如魚得水,富源、昌隆、隆昌、南源、新馬、梅州寶豐、新馬等……一個個陶瓷企業的名字日漸響亮起來。到2005年底,全縣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達52家。
談及大埔的陶瓷,人們一定會想到最出名的高陂瓷。作為目前我省陶瓷主產區之一,高陂鎮素有“白玉城”的美譽,當地生產的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特色著稱,享譽海內外,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原大埔赤山瓷廠生產的成套茶具和46頭中餐具細瓷被選到廣州東方賓館使用;而106頭釉下彩中餐具、92頭釉下彩中餐具、15頭蝴蝶花茶具、45頭西餐具,先后被北京人民大會堂、英女王伊麗莎白訪問香港等作為紀念用瓷……
現代科技讓老瓷區煥發光彩
盡管大埔縣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陶瓷工業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與毗鄰的潮州楓溪、福建德化等瓷區相比,大埔的陶瓷生產長期以來存在“小、散、雜、缺”的格局。
如何重塑“白玉城”的輝煌,使大埔陶瓷產業更上一層樓?近年來,大埔縣提出“以瓷興工”和“興瓷富縣”的發展思路同時,從科技興瓷、優化平臺、做大扶強、打造品牌幾個方面精心經營。
思路決定出路。大埔掀起了窯爐技改熱潮,梭式窯、隧道窯生產的普及,同時還大力引進磁選機、滾壓轆轤等先進設備,大幅度提高了產品質量。陶瓷業已由單一生產粗糙日用瓷,發展到日用、工藝美術、仿古、裂紋等3000多個花色品種,實現了“日用陶瓷工藝化,工藝陶瓷日用化”。
在寶豐陶瓷有限公司,郭經理指著當今最先進的石油液化氣陶瓷隧道窯生產線對記者說,過去燒瓷要建起一條又土又費時的龍窯,工人用柴草日夜不停地燒,每窯瓷要燒36—72小時,窯囪冒出大量黑煙。而現在這個現代化生產線是全自動控制的,煅燒一車瓷只需20分鐘左右,而且成品率高達95%以上!
一業帶百業形成產業鏈
去年,該縣招商引資新辦陶瓷企業21家,投資額達2.62億元;增資擴產32家,增資額1.41億元。今年陶瓷產業再上新臺階,全縣有20家新辦陶瓷企業投產,投資額達2億多元。
在大埔高陂陶瓷工業生產基地,記者看到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生產基地,已引進投資項目30多個,投資總額近6億元,目前已投產企業11家。據這里的負責人介紹,該基地目前已吸引了深圳、潮州、汕頭等地客商前來投資,全部企業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5億至7億元,稅收4000萬元左右,解決近3000人就業。
如今,該縣已形成了以高陂陶瓷工業生產基地為中心,高陂、桃源、光德、洲瑞區域陶瓷企業齊步并發的格局。陶瓷業已成為該縣主導產業,并以一業帶動百業,初步形成了瓷土、原料、生產、科研、紙箱、運輸、機械制造等產業鏈。
去年,全縣陶瓷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26億元,稅收4274萬元,陶瓷貿易出口3529.54萬美元。今年1—10月,陶瓷銷售收入5.89億元,稅收4088萬元,陶瓷出口約3000萬美元。
縣委書記丘小宏信心十足地對我們說,大埔的陶瓷業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要以構建“南粵瓷鄉”為目標,致力打造大埔“高陂陶瓷”這一金字招牌。以高陂陶瓷工業生產基地為載體,以高陂陶瓷創新專業鎮為龍頭,以骨干企業和省屬陶研所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為途徑,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堅持集群發展和規模發展,力爭到2010年,建成日用瓷、工藝瓷、建筑瓷并重,紫砂陶,特種陶和配套產業同步發展的陶瓷產業群。[NextPage]
念山水經打優勢牌唱特色戲
大埔縣域經濟大發展,人文經濟、招商經濟、特色經濟齊頭并進
大埔是個山區縣,過去守著資源、生態、人文寶藏過著苦日子。近幾年,該縣走開放路、念山水經、打優勢牌、唱特色戲,精心實施切合當地實際的工作思路,拉動縣域經濟快跑,短短的幾年間實現了“大變臉”。
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品牌
在這塊鐘靈毓秀的沃土上,如何把豐富的人文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資源?
當地的領導對記者談了這幾年的發展思路:即打客家風情、名人名居和紅色革命牌,唱茶文化、陶瓷文化和傳統民間文藝特色戲,通過加大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致力把大埔打造成為傳承客家文化和連結世界客都的人文景區。
近幾年來,大埔縣投入上億元,重點抓好三河、縣城人文資源開發利用和客家民俗文化村的建設工作,興建和修復了數十處人文景觀,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了梅州—張弼士故居和縣城—花萼樓兩條市級旅游線路。旅游景點門票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在去年接待游客近16.9萬人、旅游總收入8800多萬元的基礎上,今年預計全縣接待各地游客1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可達9000多萬元。
三江六岸流光溢彩
記者進入大埔三河壩已是傍晚時分,只見三江六岸流光溢彩。梅江邊上的中山紀念堂、明代古城墻、韓江源客家母親像在霓虹燈下光彩迷人;汀江西岸的一個正在興起工業生產基地燈火通明;沿著梅潭河向東,綿延17公里長的“宣傳走廊”直通縣城,大道兩旁整齊劃一的高桿燈上全部掛起了大紅燈籠造型的宣傳燈箱,燈箱上“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中國花環龍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客家美食之都”、“客家民居建筑大觀園”等字眼熠熠生輝。
“街道變寬變美了,路燈更多更亮了,樓房更高更新了?!边@是老百姓對大埔這個萬川古城最真切的感受。
幾年來,該縣累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建成了大埔大道、西湖公園、縣城防洪堤南北堤、大埔美食街、白云大橋、仁和大橋,全面改造殘舊街道,完善了主城區所有街道的綠化、亮化工程,縣城面貌煥然一新。街道變寬、變綠、變凈,車行有序、人行有道,呈現出“一路一燈、一街一景、一區一品”的特色,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2年的3.3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7萬人增加到8萬多人。
“山中山”成投資熱土
隨著交通設施、城市建設、旅游景觀的日益完善,外商也開始青睞這片土地。
被稱為“山中山”的大埔縣,招商引資是“難上難”的事。幾年前,大埔縣還沒有一寸工業園區,更談不上大項目、大工業。
作為梅州招商引資工作起步最慢、區位條件最差的一個縣,大埔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便把這塊“投資死角”轉化為商機無限的“投資熱土”。這幾年全縣招商引資在建和建成投產項目480個,投資額51.28億元。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11.3億元,稅收可達6215萬元。
該縣還先后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建設規劃總面積14000畝的高陂、三河、茶陽3個各具特色的工業生產基地,填補了該縣在園區建設上的空白。幾年間,3個基地共引進項目65個,投資額26.8億元。預計到今年底,3個工業生產基地可實現產值3.5億元,稅收2100萬元,出口創匯3200萬美元,解決就業4330人。
招商引資促進了大埔縣域經濟的發展。今年1—10月,全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9860.5萬元,同比增長34.46%。
亮點一覽
全國小水電百強縣
大埔縣江河縱橫,水力資源豐富,榮獲全國小水電百強縣稱號,是全國最早實現電氣化縣之一。該縣小水電更成為招商投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目前全縣擁有水電站230多個,總裝機達3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8.5億千瓦時。去年全縣發電量7.2億千瓦時,產值2.06億元,稅收3949.96萬元,分別比增52.8%、53.1%和55.3%。預計今年全縣電力稅收可達5451萬元。
上圖為裝機4.4萬千瓦的大埔梅江蓬辣灘水電站?!z影:黃志忠
<IMG alt="" hspace=0 src=http://old.twxw.com.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
全國最早興建的中山紀念堂
三河壩中山紀念堂,是全國最早興建,也是保留最為完整的中山紀念堂。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18年5月蒞臨大埔縣三河壩飭令護法之舉,當地著名僑領徐統雄先生在海內外募集資金,于1928年春開始籌建中山紀念堂,1929年夏天落成。
近年來,在省、市文物部門的指導下,大埔縣本著尊重歷史、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在紀念堂內增設塑像,陳列孫中山生平事跡字畫,并將園區面積擴大至11000多平方米。同時,增設孫中山銅像一座及石雕平臺、四周漆欄、古鼎、人物造型、亭閣、花架、回廊等設施,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人文旅游景點景區。
公園自2005年元旦開放后,當年就接待游客近3萬多人次。據統計,今年1-9月份,共接待游客3.5萬人次。目前,中山紀念堂正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圖為一批批海內外游客到三河壩中山紀念堂參觀。 攝影:黃志忠
<IMG alt="" hspace=0 src=http://old.twxw.com.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
全國最大最具特色的四方石圍樓
大埔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一曲凝固的音樂。土圍樓、方石樓、圍龍屋、走馬樓、中西合璧屋、鎖頭屋、火船屋……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大埔的民居堪稱“客家建筑大觀園”。其中,最有代表性建筑有大東的圓樓—花萼樓,湖寮的方石樓—泰安樓,百侯的中西合璧屋—海衍樓、海源樓,西河的圍龍屋—張弼士故居“光祿第”,豐溪林場的走馬樓—衍翼樓,三河的火船屋—健廬。
上圖為已開發成旅游景點的全國最大最具特色的四方石圍樓——湖寮泰安樓一角?!z影:黃志忠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起源于粵東的大埔縣,有7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行于粵東、閩西、贛南以及海外客家人聚居地。
大埔縣更是漢樂最興盛的地區,古漢樂從中原流傳到粵東等邊遠山區,并與客居地的民間“吹打樂”、“廟堂音樂”等樂種融匯交流,從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音樂流派,成為廣東省的三大樂種之一。
在長期的流傳中,漢樂有過種種稱謂,如國樂、中州古韻客家音樂、外江戲、漢調音樂、鑼鼓吹、打八音等。1962年第一屆羊城音樂會上,經眾多音樂家研討,正式定名為廣東漢樂。2004年,廣東省文化廳命名大埔縣為“廣東漢樂之鄉”。今年10月20日,國家命名廣東漢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借此契機,大埔縣又舉辦第二屆廣東漢樂——客風·出水蓮大型音樂會,梅州、大埔組織當地廣東漢樂協會會員赴北京與名家進行研討,并在中央音樂學院演播廳進行專場演出。
大埔名片:
大埔位于廣東東北部,毗鄰閩西南,古稱“萬川”。自東晉義熙九年(413年)設義招縣,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置縣定名大埔??偯娣e2467平方公里,縣內總人口53萬多人。大埔以歷史久遠、民居名勝、人文景觀、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四鄉”美譽:
“華僑之鄉”:大埔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遠渡重洋,在異邦建基立業,繁衍后代。目前,全縣港澳臺胞和海外華僑達50萬人,遍布世界各地。
“文化之鄉”:大埔有崇文重教傳統,文化早開,教育普及、人文蔚起,哺育了一大批“文武百官”、“商賈巨子”。
“陶瓷之鄉”:大埔盛產陶瓷,有“南國瓷鄉”的美稱,以“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而聞名中外;青花、仿古、五彩等美術工藝陶瓷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名茶之鄉”:大埔素有“山中山”之稱。高山云霧出名茶,大埔西巖山麓出產的西竺、康達品牌等茶葉芳香濃郁,甘洌耐久,曾榮獲多項國家金獎、銀獎,馳名海內外。
記者觀察
老牌瓷鄉走上騰飛之路
大埔陶瓷的歷史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在廣東陶瓷工業發展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廣東省的第一間國營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大埔縣赤山瓷廠),廣東省第一間陶瓷學校,廣東省第一間陶瓷研究所(廣東省大埔陶瓷工業研究所)均設立在大埔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埔出產的陶瓷制品也頻頻在國際性舞臺亮相。
面對新的市場情況,面對新的產業轉型,作為老牌瓷在穩健中謀發展,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春天。目前三大優勢給大埔陶瓷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陶瓷產品推陳出新。也由原有的單一品中衍生為化工陶瓷、美術瓷、現代陶瓷、青花瓷、工業陶瓷、建筑陶瓷、日用瓷等7大類別,拓寬了市場,增強了競爭力。
第二、形成了產業集群。市、縣已把大埔陶瓷作為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用地、用工、技術、參展、融資等方面都將得到傾斜,陶瓷產業將加快發展。第三、交通將大大改善。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大埔段)已列入建設規劃,梅州至龍巖高速公路(大埔段)也在山洽會期間奠基,大埔將不再是“山中山”,大埔的陶瓷將更順利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strong>翟永鳴 曾強
撰文:黃志忠 黃山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