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學習熱情是很高的,每年都有大批建筑陶瓷界人士去博羅尼亞朝圣,參加一年一度的世界陶瓷大展,百安居的亞洲首席執行管也高度評價了我們的熱情:“如果我們在凌晨三點開培訓課,而且不給補助金,我們仍會看到有100個人來,因為員工就是愛學習。”國人這種學習熱情值得高度肯定,因為一個熱愛學習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但是向別人學什么,如何去學呢?這個問題在產業進行重大調整之際,顯得特別重要,鑒于我們陶瓷行業雖然量大,但附加值卻如此低下的現狀,如果我們能調整過去的學習思路,對陶瓷工業的升級以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大有裨益的。
我們去博羅尼亞只是為了模仿,去模仿別人的產品設計,流行色彩,因此我們在展會上都拿不到產品樣本,只能找洋人替我們去拿,企業也不讓我們去參觀,因為怕我們去模仿,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能否反思一下,改變我們過去的學習方法,從單純模仿到認真思考,為什么意大利會成為世人的朝圣之地?我們能否去探索西方這種輝煌背后的文化理念以及方法論,因為正是這種理念和方法論決定了他們在建筑陶瓷工業的輝煌以及魅力。
我們都知道設計是陶瓷工業的命脈,而要設計有魅力產品首先在于對美學的理念,也就是究竟什么叫美?意大利在十五世紀,就出現了最早的造型藝術也就是美術的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建筑學家列奧巴基思塔阿爾貝蒂,在其著作中,把美作為獨立的內容提出來,他認為,各個方面的恰如其分,也就是和諧就是美,接近自然就是美。這種美學理念對西方的建筑設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大自然中的石頭是美的,他們就直接找來石頭,采用現代化的數字模擬方法去模仿真實的石頭,但我們往往是去再模仿別人的仿真產品,這樣必然離開真實的自然就遠了,這就是方法論問題。我們不要小看了這個美學觀,要真正理解其本質并不容易,只要看一下我們設計的陶瓷產品樣本和別人的差別就明白了,我們的畫冊色彩往往是對比度很大,顏色的濃度也很大,色彩鮮艷,缺乏和諧感,比起香港,就差了一個等級。此外,洋人參觀了我們的展廳后,也認為我們的設計缺乏吸引力,有一次,一位意大利客人參觀了一家著名的陶瓷企業展廳后,我方的老總問他,為什么你們喜歡挑選我們的檔次不高的產品?其實他們來采購就是圖我們的產品便宜,并非設計的吸引力,因此我們需要從實踐生活中去體會,從別人的設計中去體會什么叫和諧,什么叫自然,別人又是如何做到和諧,自然的。請看西方建筑的外墻顏色,與環境多么的和諧,再看我們陶瓷城的建筑群,無論是建筑物之間或者建筑與環境之間顯得很不協調,因此,我們要提高競爭力,就必須要提高我們的美學理念和審美能力,意大利人從小在生活中,就受到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所熏陶,從而養成了很高的審美能力。其實,我們華夏本身就有很多精美絕倫的建筑設計,例如中國古代的宮殿陵墓建筑,不僅本身具有豐富的美感,而且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此外,北海,頤和園,蘇州的園林建筑,均為世人所贊嘆,但我們并沒有去傳承,只是把這些建筑當成旅游勝地而已,這是因為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去感覺它,當我們對美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之時,我們是不會真正理解,欣賞在我們周圍的美好事物,一旦我們理解了美,我們就會發現這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它是那么的和諧,充滿了魅力,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華夏本身就有太多充滿了美感的事物,學習的對象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說思路決定出路,方法就是世界,我們學習意大利陶瓷工業的輝煌,不是簡單模仿他們陶瓷的外形設計,而應該采用由里向外的方式,從價值理念開始,并學習他們的方法論,設計程序,這些恰恰是我們所忽略的,做正確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當我們企業把注意力都放在細節,只去關注外在的產品之時,更應該去探索意大利總是領導陶瓷產業的原因,這將對我們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