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于陜西省寶雞千陽
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寧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北京涉外經濟學院經典書畫院一級美術師
北京故土情傳媒公司藝術總監
陜西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員
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陜西藝術研究院寶雞分院副院長
四十多年的書畫學習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理論知識。2008年創作了《北京奧運公園全景圖》,新華社、北京奧組委《奧運特刊》六張連載發表介紹。2010年《光明日報》國家重大題材報導,六、七版通版轉載,各大網站轉載。
2010年創作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圖》被陜西省政府主旨出版的《天下秦商》一書雙頁發表。2010年創作的巨幅《秦嶺雄風圖》被陜西省政府收藏、陳列。巨幅國畫作品被寶雞市行政中心收藏陳列。
作品先后被寧夏博物館、文史館、展覽館、清華大學、郭味蕖藝術館、賴少其藝術館、陜西社會科學院等多家藝術單位收藏。為北京奧運公園、陜北黃帝陵、遼寧鐵嶺新城、河北唐山南湖公園、陜西嘉陵江源頭風景區、姜子牙釣魚臺、陜北系列及寧夏系列山水進行主題性創作。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贊譽。曾先后在北京、寧夏、山東、河北、陜西舉辦個人展覽。
2013年8月由寧夏自治區旅游局、展覽館、銀川電視臺聯合主辦《巍巍賀蘭 張寅強中國畫展》獲得成功,。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并獲獎。。出版個人畫冊四種。被邀請參加重大筆會活動如黃埔情、海峽兩岸退役將軍書畫展筆會,長安雅集、黃帝陵祭祖筆會,黃胄美術基金會大型賑災筆會,;為寧夏希望工程助學基金會捐贈書畫作品十萬元。被專業期刊《美術》、世界《華人》、《中國書畫藝術報》及國家級、省、市報刊雜志報導、宣傳、發表作品數百幅;被光明網、新華網、人民網、精神文明網、城市建設網、清華大學網等網絡宣傳報導。
七月,流火的季節。但海拔1500米的太白縣城卻沒有那么熱,清晨穿一件短袖衫還有點涼,借消暑之便,在周邊畫畫寫生倒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了。清晨從縣城出發向東12公里來到了青峰山,我們應該是今天的第一批游人了。這里群山環抱,山石嶙峋,奇峰林立,草木茂盛,樹木參天,修竹枯木,溪水潺潺。兩山之間是一片平緩的慢坡地。一條旅游公路貫穿其中,直通深山處的景區.
沿景區的棧道攀爬而上,穿梭在峽谷、巨石、疏林之中。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流水,轟鳴的瀑布,絕峰出沒處,天藍如染,白云涌動。我想仙境也不過如此罷了!
大自然之美是無盡的,人們能夠看到的太有限了,這里的山路直通大秦嶺的第二高峰鰲山之巔,可是能達頂者又有幾人那?對青峰山我并不陌生,我聽說過關于青峰山的神奇故事,它曾經讓我夢繞魂牽,并把其傳說整理添加,貫穿成了文字,可惜在傳閱中丟失了,至今仍存遺憾之心!然我卻在這里真正遇到了當代青綠山水畫大家,徐義生先生。徐先生的山水畫繼承了長安畫派何海霞先生的真傳,深受人們喜愛,可謂名滿天下。先生的學畫經歷可謂曲折而艱辛,所幸的是他受到了石魯的教誨,李可染的親傳點化和幾十年的艱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斐然,深受人們崇敬。
幾經周折,當站在徐先生面前時,我被先生的高大身軀,凜然正氣、和諧可親所。地道的關中漢子,可謂秦風秦韻秦之聲,在陜西這塊黃土黃河黃帝陵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其華木極天,弟子遍地。
緣分這個東西,真讓人捉摸不清,真可謂有緣千里來相會,和徐先生寒暄之后,說明了我的來訪之意,當先生知道我是他同學李春海的學生時便熱情接待了我們,親手沖了咖啡、夫人端來了切好的哈蜜瓜,我確實有點受寵若驚!
先生讓我一邊吃瓜,一邊聽他說話。李春海長徐義生二歲,李老師夫人王志敏也是他們同學,徐先生對兩位同學評價很高,他說在人品方面真有古君子之風,什么事都會先替別人著想。這個我也有親身感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森林法》頒布前后,林業宣傳工作抓比較緊,李春海老師在林業部宣傳司工作,培訓提高全國各地林業戰線上的宣傳人員成了他們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有了認識老師的機會,第一次在學習班上看李老師的作畫,令我大開眼界,深受教益,可謂影響我的一生。我站在旁邊一連看了兩天,老師也為我畫了一張,結果被別人拿走了。老師那幾天剛好胃不舒服,一手捂著肚子,一手拿著畫筆,一定要給我再畫以上一張,而且要堅持畫完,這讓我非常感動。
另一次在淳化寫生,吃住在夜臺山一戶陶姓老鄉家里,老師同我們三個同學吃住在一起,寫生聊天,解惑答疑。五月天氣遍野小麥已經杏黃,一連幾天陰雨,山里還很冷,老師出門時帶有一身運動服,他穿了一件上衣,把褲子一定要讓我穿上,不穿還不行,天晴后我要去洗,他卻硬是不讓。老師的如此品德讓我時刻銘記于心,成為我學習的榜樣。徐先生的一席話也印證了我對李老師的感受。我很早就有徐老師的畫集,幾十年來也是我學習的范本,徐老師的畫品、人品、藝品都是我關注學習的焦點之一。徐老師和他的同學們可謂蘭蕙之馨,譽滿當代,也就不難理解了。
徐老師博古論今,愛憎分明,就像他的畫作一樣,明快、響亮,清新自然,處處透出正大氣象,一身古典文人的君子風度。并對畫壇之怪像時有抨擊。我隱隱中感受到徐老師在為我上課,這大概是講畫品與人品的辯證關系吧!幾十年來,我一直對此節理解不深,在他這么不經意的聊天中,讓我心頭豁然開朗了。
我雖然畫畫已四十余載,但總覺得作品稚拙,筆墨不精,加之寫生稿只是個半成品,沒敢拿出來讓先生看,他卻讓我拿出冊頁,我誠惶誠恐,翻開當天畫的寫生稿遞給老師,他從頭到尾逐個看了一遍,然后稍等片刻后,繼續說:看來你也是下了血本的,你在取材上進行了大膽取舍,在筆墨、構圖上高度概括,畫山輪廓只這么一筆,山形樹木,什么都有了,這些都是你平時的實踐領悟的結果,這些都很好。
中國畫家各自有各自的拿法(辦法),所以有了各自的面貌,才有了百花齊放的藝術春天,。學畫從畫古人,畫老師、畫自然、畫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寫心。在這么幾個過程中,要明白每個過程的側重點。老師的此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我反思,在這些過程中我們究竟學到了什么?悟到了?這對我們的治學至關重要。
先生繼續講:唐代詩人司空圖,在描述太行山時,有這么幾句話“登彼太行,翠繞羊腸,杳藹流玉、悠悠花香”把太行山寫的如此之美,用字如此講究,路如羊腸,翠薇環繞,似無卻有的流水,珍貴的如同玉珠?;ㄏ泔h忽。古人對生活的觀察,描述細致入微,形容這么美好,這也正是畫家筆下的意境,正是我們要認真表現的東西。今天多少人在畫太行山,但真正有多少人去深刻研究過,古人對太行山的感受,能把筆墨應用的如此之精,所以要學習古人,要善于觀察,發現和表現最美好的東西,詩的意境就要從這些中間去找。讓人們看到希望。
社會在不斷進步,畫家需要探索的東西太多,連唐朝人都知道,把最美好的東西表現出來,給予人們,何況我們今天更應該沿這個路子走。山河的雄偉之美,色彩的繽紛瑰麗,都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描繪,掛在墻上也喜慶,人們也喜歡,有一種興旺發達之氣象。如果都是黑乎乎一片,苦、澀、干、丑,沒有生機,這就與美有點偏離了。出手就是古人的那些,要我們今天的畫家干什么?藝術作品一定要張揚正能量的東西,要給人美好享受。
一直以來。好多理論文章都在講文化與畫家的關系,但卻沒有見過用實例去說,所以讓人聽后犯疑。徐老師這么一講,一下明白了這個道理,不正是借鑒古人思想的明證嗎?譬如認識太行山,眼見為感性認識,只有經過思考與借鑒,這樣便成了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不正是畫家追求的遷想妙得、創作境界嗎?
先生繼續說:我的一位熟人看了咱寶雞的一個畫展后,這么評價說:你們畫的都是人家圈羊圈豬的破窯爛房,一個苦字了得。的確共產黨打江山得天下,很快迎來了全國欣欣向榮的社會風氣和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不正是正能量宣傳的結果嗎?
這些年社會風氣的滑坡,也不正是文化上放縱的必然嗎?怎么畫與畫什么,是擺在我們畫家面前的任務,石濤云:筆墨當隨時代,這個大家都會說,然誰又去認真思考過,無新內容、新題材,何談新筆墨?怎么去隨時代,去為新時代的精神寫照。心中有了這個目標,你就有東西可描繪,自然就會出新筆墨形式。舊的方法已經很難適應新內容的寫照需要了,這個是給你說也是針對咱們寶雞畫壇說。
先生的一席話,語重心長在侃侃漫談中說清了人品與畫品的關系。怎么畫和畫什么,繼承什么與怎么創新的關系。聽后確有勝讀十年書之感,聽之非常受用。
時間真快,不覺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先生還將他手頭的畫冊,回憶錄、硯邊筆談等書籍相贈。感謝徐先生的諄諄教導!為了銘記于心將先生講的和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以時時警示自己和同道。
(責任編輯/唐永誼)